预防溶血反应的重要措施包括血液配型、预存血小板抗体检测、红细胞酶活性测定、输血前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控制输血速率,以减少溶血反应的发生。若出现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发生的溶血反应。
1.血液配型
通过交叉配对患者和供体的血样来确定是否存在不相容的抗原-抗体反应,以减少异体输注时发生溶血的可能性。主要针对同种异体输血,在血液中心或医院实验室完成。
2.预存血小板抗体检测
当机体接触过与自身不同的血小板抗原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会导致补体活化,进而引发溶血反应。通过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针对自身或供体血小板的抗体,判断是否会发生溶血反应。
3.红细胞酶活性测定
若存在遗传性溶血性疾病,会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异常或者代谢障碍,使红细胞寿命缩短而提前破坏,出现溶血现象。此试验旨在评估特定酶类的活性水平,识别可能存在的遗传性溶血风险。
4.输血前使用免疫抑制剂
输血前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受血者体内免疫系统的应答强度,从而减少新旧红细胞之间的排斥反应,预防溶血的发生。通常在输血前给予受血者口服或静脉注射免疫抑制药物,如环磷酰胺等。
5.控制输血速率
缓慢输注可允许机体有足够的时间识别并清除输入的红细胞,避免因快速输入大量外源性红细胞引起的溶血反应。输注速率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一般采用滴定法控制。
针对溶血反应的诊断和管理,建议进行血常规、血生化以及直接Coombs试验等检查。治疗措施可能包括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患者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特别是对于有既往溶血史的个体,确保任何输血均经过严格的血液配型,并告知医务人员所有已知的药物过敏史。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